新工廠如何實施精益生產管理?
日期:2019-12-16 / 人氣: / 來源:m.wtport.com / 熱門標簽:
精益生產管理是一個整體體系,扎根于生產現(xiàn)場,升華于經營管理。最終目的是以好的質量、準時的交貨和越來越合理的價格提供給顧客,增加顧客的滿意度,從而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。那么新工廠如何實施精益生產管理?下文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。
工廠實施精益生產管理的步驟:
一、成立改善小組
成員選擇時可以是制造、品質、技術、計劃(生產管理)部門的擔當。很多時候,組織結構沒有這么明確分工的工廠,只需根據(jù)產品改善需要選擇幾個“志同道合”的同事就行?;蛘?,直接由主管、工程師牽頭。
二、現(xiàn)狀分析
對于對象產品的現(xiàn)狀分析,可以著眼于Layout、物流、工程浪費、WIP、工程瓶頸、品質損失關鍵點、人機配合、線平衡率等方面來著手調查;先繪制出工藝流程圖和Layout,測量出各個工程的ST,然后進行線平衡分析(做工程改善主要靠細致、深入的工程觀察)?,F(xiàn)狀分析的要求就是:務必細致、深入的觀察生產線,觀察每一個工程的作業(yè)和動作,從中尋找浪費和可改善點。曾經很多次,要求部下固定在生產線的某一點,連續(xù)不斷的觀察生產線的某一段,每次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不等,然后詳細描述觀察到的問題點,確認每次觀察是否都有新的發(fā)現(xiàn),以提高觀察、發(fā)現(xiàn)問題的能力(比如說觀察圈,在豐田就有類似的“觀察圈”)。
一般來說,觀察生產時要以動素為單位來觀察,越細致越好,同一工程連續(xù)觀察10個循環(huán),根據(jù)動作的類別,找出其中的浪費和可改善點,然后記下來。這樣一來,整個工程的問題點就會有很細致的把握。一般來講,通過對工程細致的觀察,就可以做出改善方案了。我在做現(xiàn)場改善的時候,通??偸堑浆F(xiàn)場連續(xù)做一到兩個小時的細致觀察(工藝流程不多,一段都在15-35個工序),然后直接在白板上或紙上描出Layout、工程浪費點及可改善提案,改善方案已經大致定型(這時候可以采用“頭腦風暴”方式進行。),然后才是安排人測ST,做動作分析,程序分析等為已經定型的方案做書面的分析資料,用來說服其他相關部門。
聽到很多IE抱怨在說改善根本做不下去,沒人聽IE的,其實往往我們忽略了一個本質的東西就是,因為我們沒有將問題的本質暴露出來,導致根本說服不了別人。所以在做改善的時候一定要以事實和實際的數(shù)據(jù)去說服別人。
在分析過程中,IE手法是比較好的方法,如果沒有IE手法的基礎,很難在觀察生產線時發(fā)現(xiàn)問題。具體用到的手法,通常也就是以下幾種:動作分析、動作經濟原則、人機聯(lián)合分析、ECRS。運用這些手法時,一般以產品加工流為主軸,確保產品加工的連續(xù)性,緊緊圍繞這個主題,應該不會出現(xiàn)什么問題。至于在這個前提下,如何設定標準工時、標準作業(yè)、工程標準在庫、工作臺、周轉盒、供料方式、不良處理等等我個人認為這些都屬于制造的基礎工作,是最基礎的工作,是改善的前提,事前需要詳細了解,這里就不再贅述。
以上方法,比較適合用于以手工為主、手工加設備混編的生產線,自動化程度比較高的生產線不適合使用該方法。自動化程度比較高的生產線也需要使用“細致”的工程觀察法,只是對象不再是作業(yè)動作,而是設備的加工步驟,從中識別出純作業(yè)時間是比較有效的方法。
但是,“深入、細致”的觀察法,也僅僅只是調查的現(xiàn)狀而已,找到了問題才是第一步,接下來如何改善才是重要的。
三、問題分析
這一步,大家可以根據(jù)各個公司的習慣,使用相對合適的分析來方法來說明問題。
有人說IE就會做報告,搞數(shù)據(jù),其實分析資料只是用來證明問題而已,使用它來向領導報告,或者說說服其他部門時會顯得比較可信,本身并不會帶來什么效益,如果所處的公司本身不需要做說明資料,不需要做事前報告并得到承認就可以直接實施改善,這一步可以省略,在心里做一下分析也行。
在這一步,需要詳細的考慮問題的對應方法、提出適合的解決方案,所謂“適合的解決方案”主要是指需要從改善后的帶來的效果、投資分析結果、方案本身的優(yōu)劣來進行評估。
四、實施改善
針對現(xiàn)狀分析時發(fā)現(xiàn)的問題點,從4M1E方面,分別找出可以實施的“替代”方法,然后去實施。這一步驟需要考慮工程變更帶來的品質“隱患”,最好使用一些品質手法做一下事前的評估。具體的改善方法,因各個公司的實際情況不同而不同,此處就不再進行說明。
總之,工程改善層次的精益,主要以提高生產性、削減浪費、改善品質問題為目的運用IE手法來實施改善。細致深入的工程觀察是實施改善的先決條件。
五、標準化
羆改善實施下去了,效果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,但是有一種情況,一旦改善的團隊撤出了這個項目,移交給了相關責任單位的時候,沒過多久,一切都恢復原狀了。遇到了這種情況,了解下來,主要存在是:
1、標準化沒有做好。
2、人員交替太快。
3、培訓的欠缺。
因為項目都是存在一定的周期,當項目周期結束后,所有的相應人員各自回去了。所以改善取得預期效果的時候,標準化文件一定要及時輸出(要讓當事人參與到標準化的制定中,特別是基層管理者)。爭對人員交替快的影響(電子行業(yè))同時要做好OJT的工作。這時候,大家可以考慮將產線的基層管理者拉進改善團隊中,因為他們的流動性相對比較穩(wěn)定。標準化也是改善當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。各個公司有各個公司的實際情況,針對效益和福利較好的公司,標準化的實施與維持相對好些。
六、持續(xù)改善
任何產品都有生命周期,一旦生命周期結束后,那原有的生產方式就不適合現(xiàn)有的生產模式,所以才會有持續(xù)改善。
隨著機械設備的投入等一些輔助性設備的投入,將對原有的生產方式進行變更。所以一個項目的完結只是代表當初制定的目標已經完成,而不是意味著永遠的結束。故在后期的持續(xù)改善中海需要同時跟進,這時有些數(shù)據(jù)可以作為參考數(shù)據(jù)(產能報表、產品品質報表、訂單等),IE當中有一個工具我一直在使用,而且效果也很不錯,就是Learning curve(學習曲線)。因為它可以直觀的反應出生產資料的一些情況。
通過上文的介紹,我想大家對“新工廠如何實施精益生產管理?”有了一定的了解。如需了解更多相關信息,可與上海博革企業(yè)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取得聯(lián)系,咨詢熱線:021-62373515 。
工廠實施精益生產管理的步驟:
一、成立改善小組
成員選擇時可以是制造、品質、技術、計劃(生產管理)部門的擔當。很多時候,組織結構沒有這么明確分工的工廠,只需根據(jù)產品改善需要選擇幾個“志同道合”的同事就行?;蛘?,直接由主管、工程師牽頭。
二、現(xiàn)狀分析
對于對象產品的現(xiàn)狀分析,可以著眼于Layout、物流、工程浪費、WIP、工程瓶頸、品質損失關鍵點、人機配合、線平衡率等方面來著手調查;先繪制出工藝流程圖和Layout,測量出各個工程的ST,然后進行線平衡分析(做工程改善主要靠細致、深入的工程觀察)?,F(xiàn)狀分析的要求就是:務必細致、深入的觀察生產線,觀察每一個工程的作業(yè)和動作,從中尋找浪費和可改善點。曾經很多次,要求部下固定在生產線的某一點,連續(xù)不斷的觀察生產線的某一段,每次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不等,然后詳細描述觀察到的問題點,確認每次觀察是否都有新的發(fā)現(xiàn),以提高觀察、發(fā)現(xiàn)問題的能力(比如說觀察圈,在豐田就有類似的“觀察圈”)。
一般來說,觀察生產時要以動素為單位來觀察,越細致越好,同一工程連續(xù)觀察10個循環(huán),根據(jù)動作的類別,找出其中的浪費和可改善點,然后記下來。這樣一來,整個工程的問題點就會有很細致的把握。一般來講,通過對工程細致的觀察,就可以做出改善方案了。我在做現(xiàn)場改善的時候,通??偸堑浆F(xiàn)場連續(xù)做一到兩個小時的細致觀察(工藝流程不多,一段都在15-35個工序),然后直接在白板上或紙上描出Layout、工程浪費點及可改善提案,改善方案已經大致定型(這時候可以采用“頭腦風暴”方式進行。),然后才是安排人測ST,做動作分析,程序分析等為已經定型的方案做書面的分析資料,用來說服其他相關部門。
聽到很多IE抱怨在說改善根本做不下去,沒人聽IE的,其實往往我們忽略了一個本質的東西就是,因為我們沒有將問題的本質暴露出來,導致根本說服不了別人。所以在做改善的時候一定要以事實和實際的數(shù)據(jù)去說服別人。
在分析過程中,IE手法是比較好的方法,如果沒有IE手法的基礎,很難在觀察生產線時發(fā)現(xiàn)問題。具體用到的手法,通常也就是以下幾種:動作分析、動作經濟原則、人機聯(lián)合分析、ECRS。運用這些手法時,一般以產品加工流為主軸,確保產品加工的連續(xù)性,緊緊圍繞這個主題,應該不會出現(xiàn)什么問題。至于在這個前提下,如何設定標準工時、標準作業(yè)、工程標準在庫、工作臺、周轉盒、供料方式、不良處理等等我個人認為這些都屬于制造的基礎工作,是最基礎的工作,是改善的前提,事前需要詳細了解,這里就不再贅述。
以上方法,比較適合用于以手工為主、手工加設備混編的生產線,自動化程度比較高的生產線不適合使用該方法。自動化程度比較高的生產線也需要使用“細致”的工程觀察法,只是對象不再是作業(yè)動作,而是設備的加工步驟,從中識別出純作業(yè)時間是比較有效的方法。
但是,“深入、細致”的觀察法,也僅僅只是調查的現(xiàn)狀而已,找到了問題才是第一步,接下來如何改善才是重要的。
三、問題分析
這一步,大家可以根據(jù)各個公司的習慣,使用相對合適的分析來方法來說明問題。
有人說IE就會做報告,搞數(shù)據(jù),其實分析資料只是用來證明問題而已,使用它來向領導報告,或者說說服其他部門時會顯得比較可信,本身并不會帶來什么效益,如果所處的公司本身不需要做說明資料,不需要做事前報告并得到承認就可以直接實施改善,這一步可以省略,在心里做一下分析也行。
在這一步,需要詳細的考慮問題的對應方法、提出適合的解決方案,所謂“適合的解決方案”主要是指需要從改善后的帶來的效果、投資分析結果、方案本身的優(yōu)劣來進行評估。
四、實施改善
針對現(xiàn)狀分析時發(fā)現(xiàn)的問題點,從4M1E方面,分別找出可以實施的“替代”方法,然后去實施。這一步驟需要考慮工程變更帶來的品質“隱患”,最好使用一些品質手法做一下事前的評估。具體的改善方法,因各個公司的實際情況不同而不同,此處就不再進行說明。
總之,工程改善層次的精益,主要以提高生產性、削減浪費、改善品質問題為目的運用IE手法來實施改善。細致深入的工程觀察是實施改善的先決條件。
五、標準化
羆改善實施下去了,效果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,但是有一種情況,一旦改善的團隊撤出了這個項目,移交給了相關責任單位的時候,沒過多久,一切都恢復原狀了。遇到了這種情況,了解下來,主要存在是:
1、標準化沒有做好。
2、人員交替太快。
3、培訓的欠缺。
因為項目都是存在一定的周期,當項目周期結束后,所有的相應人員各自回去了。所以改善取得預期效果的時候,標準化文件一定要及時輸出(要讓當事人參與到標準化的制定中,特別是基層管理者)。爭對人員交替快的影響(電子行業(yè))同時要做好OJT的工作。這時候,大家可以考慮將產線的基層管理者拉進改善團隊中,因為他們的流動性相對比較穩(wěn)定。標準化也是改善當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。各個公司有各個公司的實際情況,針對效益和福利較好的公司,標準化的實施與維持相對好些。
六、持續(xù)改善
任何產品都有生命周期,一旦生命周期結束后,那原有的生產方式就不適合現(xiàn)有的生產模式,所以才會有持續(xù)改善。
隨著機械設備的投入等一些輔助性設備的投入,將對原有的生產方式進行變更。所以一個項目的完結只是代表當初制定的目標已經完成,而不是意味著永遠的結束。故在后期的持續(xù)改善中海需要同時跟進,這時有些數(shù)據(jù)可以作為參考數(shù)據(jù)(產能報表、產品品質報表、訂單等),IE當中有一個工具我一直在使用,而且效果也很不錯,就是Learning curve(學習曲線)。因為它可以直觀的反應出生產資料的一些情況。
通過上文的介紹,我想大家對“新工廠如何實施精益生產管理?”有了一定的了解。如需了解更多相關信息,可與上海博革企業(yè)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取得聯(lián)系,咨詢熱線:021-62373515 。
作者:博革咨詢